• >
  • 通知公告
  • >
  • 详情
  • 发文机关 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主题分类 其他

  • 标       题 关于印发2020年常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

  • 发文字号 常协调小组〔2020〕3号

    发布日期 2020-04-13

【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常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0-04-13     220次阅读

收藏

各辖市(区)协调办、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2020年常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

2020年4月7日

 

2020年常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要点

 

2020年是全面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十三五”规划的决胜之年,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之年 ,也是我市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再提速再增质的重要一年。全市“放管服”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我市“五大明星城”的发展思路,对标市委“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和市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任务的具体要求,以推动实现政务服务集成化、标准化、便利化、效能化为导向,以优化提升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窗、一号”为目标,持续创优服务品牌,树立打造改革标杆,努力塑造政府形象,为服务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提供新动能。

一、持续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稳步实施简政放权。严守稳定、安全、生态、廉政四条底线,紧扣企业群众反应突出的“堵点”、“难点”问题,依法、精准、有序推动行政权力事项下放、承接、运行和监管。适时研究公布市级法规、规章明确的本地区行政权力,依法全面清理行政备案、目录管理、登记注册、年检年报、指定认定等行政管理措施,有效整治变相审批。

2.全面推动“一件事”改革。始终坚持需求导向和便利导向,紧盯企业群众关注度高、办理量大的高频事项,按照成熟一批、实施一批的原则,分期分类公布“一件事”改革清单。加快市区两级综合服务大厅布局调整,巩固充实“一件事”服务专窗。以先进地区做法为参照,形成“一事一单(材料清单)、一表(申请表格)、一图(流程图)、一指引(服务指南)”标准规范,畅通“一件事”线上服务通道,完善“一件事”联动服务机制,真正实现“一件事一窗办一次办”。

3.集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以我市先期试点地区为基础,逐步扩大“证照分离”改革的事项范围,建立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促进企业登记经营范围与申办经营许可的有序衔接,更大程度地推进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更大力度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

4.实施“企业事项进园区”专项行动。以省关于开发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意见为指导,鼓励支持溧阳中关村园区服务中心试点建设,突出“网上办”、“不见面”品牌的功能优势和辐射效应,在充分赋权的基础上,加快流程再造和信息互联,力争在“证照分离”、“一件事”等改革上有所突破,形成政务服务、企业开办、工程建设、纳税服务、海关通关等领域的经验做法,适时在全市各大园区内复制推广。

5.严格规范中介管理。以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为准绳,系统梳理调整涉审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实现无依据非条件。加强网上中介超市建设,加快省市两级系统对接互联,充实构建集中介机构、服务对象、行业监管部门于一身的无界限一体化的在线中介服务平台。严格中介服务机构监管,完善信用管理两张清单,推行中介服务成本收费制,及时公布办理法定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条件、流程、时限和收费标准。

二、升级推动营商环境综合改革

6.进一步优化企业开办手续。多点设立市场准入服务专窗,落实“一窗受理、后台流转、限时反馈”工作制,实现市场准入领域“一窗办理”,全面实现开办企业2个工作日完成的工作目标。推广应用企业开办“全链通”平台,形成“一点接入、一次认证、全网通行”常态化模式。深化企业登记注册“一表制”,促进企业政务信息互联互通。推行“远程事项就近办”、“跨区事项一窗办”、“跨层级事项一处办”,打造内资企业设立登记“一城通办”快速通道。取消市场主体名称预先核准,试行“容缺受理”工作制。广泛推行“互联网+登记”,加强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推广,实现更大范围的部门信息融合共享。

7.进一步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交易”,完善提升不动产智慧云平台的整体功能,推行“网上预申请、后台预审、即时办结”的预受理工作制,提高不动产“一网通办”服务水平,将登记时间压缩在3个工作日以内。探索开发“互联网+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功能,加快“融E办”品牌的优化升级,实现对全市25家商业银行相关抵押登记业务的全覆盖。加快不动产电子证照的推广应用,一体推进存量证照和新增证照电子化,建立电子证照常态化管理机制。全面启动不动产登记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开设不动产“综合受理窗口”,分期组织资金监管、易家服务、合同网签备案、税费缴纳等业务的归并集成,充实对企服务专窗,开通优秀企业、小微企业绿色通道,实现不动产登记交易“一窗受理、并行办理”。进一步优化不动产登记交易流程,依法清理各类无关证明,分批推出即办业务清单,探索实行申请人承诺制,深化推动“简政便民”。

8.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工业50”改革成果的延伸拓展,将重大项目办理施工许可的时间压缩在40个工作日(化工、复杂项目除外),全面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80个工作日以内的要求。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再造,分工程类别细化审批时限,开展“468”提速攻坚,实行审批事项清单制和流程挂图制。推行区域评估、数字化联合审图、联合竣工验收,对通过事中事后监管能够纠正且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不符合审批条件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以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为基础,整合打造覆盖全市的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全面实现“网上一窗受理,在线并联审批,数据统计分析,全程监督管理”。推行“一个窗口服务、一套表单申报、一套机制运行”的新模式,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和规范化。

9.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体系。优化办税服务,推行网上申报一表融合、多税种集成,实现主附税种“一页填、一次报、一次缴”。推行社保费自助缴纳和移动缴纳。实行无涉税经营户免清税、符合条件即办清税文书、“承诺制”容缺办理。加强“互联网+税务”推广应用,实行行政处罚事项文书电子化推送签收。推广增值税电子发票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2.0版整体功能,探索发票领用、查验、认证、代开发票申请业务微信支付宝移动办。创新税务服务,推广房产交易智能办税系统,实现网上备案、智能办税“一窗办理、集成服务”。推动税邮便民办税,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市、规范统一、就近便捷的税邮合作网络。加强纳税信用体系建设,探索纳税信用等级分级分类管理,强化部门联合激励与联合惩戒,深化“银税互动”专项服务。继续深化常州税务“e路税风”纳税服务品牌体系创建。

10.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服务质量。全面优化口岸通关流程和作业方式,精简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加强各门类业务融合,推行跨部门联合检查,试点关税保证保险改革,施行部分进口产品“先验放后检测”。提升口岸监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实现口岸物流信息电子化、报关单无纸化通关、企业注册和行政审批全程无纸化工作。大力压降低进出口企业制度性成本,严格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开展海关涉企收费项目专项清理,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推进查验无问题免费用改革,切实为进出口企业减负增效。

11.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便利度。提高金融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一对一”指导,帮助民营企业优化融资结构。加强对小微企业融资辅导,提供融资信息和政策咨询、金融顾问和财务规划等服务,确保全年新增首贷户企业3000户以上。完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常州子平台功能,提升接入中小企业覆盖面和平台注册企业信贷获得率。进一步优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服务,积极推广“首贷融”“成长贷”“知识产权抵押贷”等信保基金产品,放开合作银行数量,扩大政策受益企业覆盖面,做实普惠金融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转贷流动性支持,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推进涉金融债权案件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有效发挥司法助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不断优化金融司法环境。

12.进一步简化水电气接入。全面优化用水用气业务办理流程,试点水气接入合窗受理、联合办理,升级线上业务办理平台,探索小风险项目免上门先服务工作制,推行多业务菜单式、一站式服务,实现获得用水用气3个环节办理、2份材料申报、最长30个工作日完成接装的“3230”服务改革目标。全面推行“互联网+办电”,畅通“网上国网”APP、国网江苏电力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探索“电力e邮通”的快递免邮服务。加强客户办电证照资料共享互联和数据归集,推动行业扩报装电子化档案管理,探索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居民客户“零证办电”、企业客户“一证办电”。广泛推行政府告知、企业承诺,提升电力工程“专窗+互联网”一站式服务水平。

三、不断提升“一网通办”能力水平

13.完善“一网”支撑能力。进一步完善“一网通办”总门户建设,打造企业、项目、产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加快建成政务服务网上“城市会客厅”。进一步深化完善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强化平台安全运维管理和安全管理,加快实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证照、统一电子印章、统一电子档案、统一公共支付、统一好差评、统一服务事项等“七个统一”。进一步推进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在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全覆盖,夯实全市“一网通办”的网络基础。

14.加大“三通”整合力度。按照国家统一标准,以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枢纽,加快部门自建政务服务系统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融合对接,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内政务服务数据的规范采集、依标入库、匹配管理、自动应用,逐步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共享互认。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企业群众网上办事统一入口,推动平台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逐步实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与部门自建政务服务系统的办事流程无缝对接、一体化运行。

15.提升“五办”服务水平。大力推进“网上办”,按照“能上尽上”的原则,切实提升全程网办的比率,对办件量大、流程简易的事项,试点开展无人干预自动办理。大力推进“移动办”,依托我的常州APP、江苏政务服务APP,加快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向手机端聚集,加快提升移动办事便利度。大力推进“自助办”,打造24小时自助服务区,推进更多事项自助能办,逐步实现自助服务智办快办。大力推进“异地办”,建立健全“就近处理申请、审批权属不变、数据网上流转、批件快递送达”的模式,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就近能办、全城通办”。大力推进“套餐办”,建立套餐办理标准和制度,推动套餐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逐步实现“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网申报、联网运行”的全程网办机制。

四、全力提升数字政务、智慧服务建设应用水平

16.夯实数据共享基础。深入推进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形成政务数据共享交换的核心枢纽,提供跨省市、跨部门、跨层级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和调度服务总平台。加快政务服务相关业务数据的归集,明确信息共享责任,出台第二批责任清单,建立健全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加强部门自建业务系统融合,统一数据交换接口,实施已建信息系统上云迁移,规范政务云应用管理。依托市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施“数据总线”传输模式改造,变“多次对接、重复改造”为“一次对接,多方使用”。

17.加强数据归集应用。严格落实责任清单要求,加快部门数据全量及时向市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送,不断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信用和宏观经济六大基础数据库。按照“谁采集、谁负责”、“谁校核、谁负责”的原则,健全完善政务数据质量监管机制。坚持“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切实做好部门信息数据网上审核授权。加强市区联动,实施“数据回家”,支持辖市、区级平台开展数据共享交换。提高以“数”为“据”的服务能力,重视拓展发挥大数据的应用领域和比对功能,不断增强数据综合分析应用水平。按照国家、省统一标准,有序推进我的常州APP相应功能与江苏服务APP整合对接。

18.强化公共技术支撑。建设全市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推进各类政务服务系统用户体系整合,实现法人数字证书“一证通”。建设全市统一电子印章服务平台,推进电子印章、电子签名在各类政务服务事项中的应用,真正实现减纸质材料、减跑动次数。全面梳理电子证照共享责任清单,推进高频电子证照归集。结合政务服务、特定执法和检查等实际需要,积极探索电子证照替代实体证照,实现“证照免带、一证通办”。逐步扩大公共支付事项范围,重点推进个人社区事务中收费项目、统一物流平台物流收费及公共服务事项接入,加快在“一网通办”推广相关应用。加快推动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形成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在线办理、归档、保存、利用和移交的长效工作机制。

五、稳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

19.加快流程重塑。贯穿“整合一类事”、“办成一件事”、“办好单事项”的全链式改革理念,以划转的47个事项为重点,结合两大领域相关联未划转事项,系统梳理审批流程和业务环节,分类编制事项清单和服务指南,同步完善技术保障和法律支撑,实现对划转进驻事项的全方位优化重塑。

20.强化联动协同。准确把握“放管服”与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全局关系,紧紧围绕划转事项和相关联事项两个清单,周密制定《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运行管理办法》,围绕划转和相关联事项的全面厘清审批、行权和监管之间的职能分工,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审批流程中的职责边界,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的责任体系,确保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协同有序、各司其职。

21.优化服务模式。以创新审批局联动服务模式为关键,全面提升前台一窗设置,分类优化审批局和部门人员配备,持续深化“前台综合收件、后台分类审批、部门联审联办、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完善拓展“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不见面”工作机制,保证整体运行高效顺畅,真正把“一枚印章管审批”落到实处。

六、完善提升四级政务服务体系

22.持续深化“进一门”。深化“进一门、集中办、高效批”改革,实现依申请六类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应进尽进”,优化提升“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模式。推行企业精准服务,实现审批、涉税、科技、金融、人才等服务企业类事项的集中办理。按照“六统一”要求加快基层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建设,稳步推动公共服务事项向镇(街道)延伸、便民服务事项向村(社区)下沉,实现民生类事项就近能办。有条件区域,试行民生类高频事项从依申请被动服务向触发式主动服务转变,真正实现企业群众办事由“找部门”向“找政府”转变。

23.巩固提升“一窗办”。持续深化“三个一窗”改革,全面增强“投资建设”、“市场准入”、“社会事务”等相关领域“专项一窗”的服务效能,大力推动事少量小窗口向“综合一窗”归集整合,稳步提升进驻部门“一窗受理”的质量水平,全力打造长三角“一网通办”综合专窗,建立健全需求导向的窗口动态调整和运行管理机制,一体推进各级政务服务平台综合窗口调整建设,下大力强化村(社区)“全科窗口”的整体功能。

24.试点推行“智慧化”。加快推动智慧政务大厅建设试点,以“智引、智办、智评、智查、智库、智控”为重点,分类构建办理机构智能引导、24小时自助服务、知识库智能应答、快速智办响应、“好差评”闭环运行等功能板块,建立健全智慧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的办件需求,全方位实现虚拟服务和实体服务有效互补、实时转换、全程评价,为广大企业群众提供“智慧化”无差别服务。

25.全面实现“标准化”。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制管理,梳理公布依申请六类权力事项目录清单、依申请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规范政务服务事项动态调整制度。以“最小颗粒度”标准推进事项“三级四同”梳理,统一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实施清单、办事指南和服务流程图,取消证明类材料提交,推行非主要申请要件的告知承诺,实现全市范围内同一事项、同一流程、同一标准。深入推行政务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实现人员配置合理化、服务场所标准化、功能设置齐全化、管理服务规范化、信息完整公开化、考核管理常态化、绩效评估科学化、服务质量高效化,全方位提升各级政务服务平台的管理运行水平。

六、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26.夯实监管责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三定”规定明确的监管职责和监管事项,依法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管,不断提升监管水平。区分部门直接审批事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事项、下放审批权事项、已取消审批但仍需政府监管事项、审批改为备案事项,分类明确监管主体和监管责任,杜绝监管盲区和真空。加强本地区监管工作的规则制定、风险研判和统筹协调,按照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原则,构建权责明确、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简约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健全监管事项清单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形成各部门协同监管的格局。

27.创新监管方式。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工作机制,除特殊重点领域外,原则上所有行政检查都应采取双随机抽查的方式。实现抽查检查结果政府部门间互认,促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监管有效衔接,依法实施跨地区、跨部门联合惩戒,通过高质量联动监管,有效提升市场主体自觉守法的主动性。加强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研究分析,落实和完善包容审慎监管,稳妥设置一定时限的“观察期”。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和处罚,在依法行政的同时视情采取约谈、警告、责令改正等措施予以纠正,严格实行行政执法公示、执行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定法审核制度,切实把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问责制落到实处。

28.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根据国家、省标准和要求,加快启动“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监管数据中心、服务界面、工作界面、分析评价、风险预警等综合应用系统以及部门监管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强化全市监管数据归集共享,整合辖市、区和部门监管业务系统、风险预警模型、非现场监管资源等,构建全市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与省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进行对接,逐步实现“一网通管”。依托市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以信用监管为基础,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联合监管和非现场监管,进一步规范执法监管行为。

29.强化协同监管。加快转变传统监管方式,打破条块分割,打通准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监管环节,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建立完善市场主体首负责任制,促使市场主体在安全生产、质量管理、营销宣传、售后服务、诚信纳税等方面加强自我监督、履行法定义务。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规范会员行为。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加强信用评级和第三方评估,整合优化政府投诉举报平台功能,力争实现“一号响应”。

八、倾力打造政务服务“主枢纽”和“总客服”

30.加大服务热线整合力度。按照“全面整合、分类集中”通过坐席集中、数据集中、服务协同、服务共建、服务联动等5种方式,持续精准推进部门(单位)热线与12345热线的深度整合。不断完善处办机制,强化群众诉求办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探索诉求办理全流程的嵌入式监督,强化不满意诉求会办督办。

31.建立企业综合性服务平台。整合12345企业服务专席、帮办代办、企业专网等服务资源,集成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企业综合性服务平合。依托平台开展涉企政策精准解读推送、咨询投诉举报及时受理和涉企事项优质服务,打造升级版的服务企业“店小二”。

32.全力推动政务服务“好差评”。以办事群众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好差评”考核机制,不断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强化闭环良性互动,全面实现事项过程全覆盖、评价对象全覆盖、服务渠道全覆盖,确保每个办事企业和群众都能自愿自主真实评价,每个差评都得到整改,评价、反馈、整改、监督全流程衔接,形成企业和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广泛评价、政府部门及时改进的良性互动局面。

33.加强政情民意分析系统建设。开发完善大数据政情民意分析系统,拓展提升上下联动、互通有无的政情民意综合分析功能。完成智能知识库系统开发,推进智能热线建设与知识库自助更新功能融合,在辅助接听、在线办结、智能问答等方面,推广应用。加大涉企部门数据分析力度,发掘企业关注重点,围绕企业关心的热点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堵点,生成部门画像和企业画像,定期形成研判分析报告。

34.切实发挥“政风热线”的监督功能。开展好“政风热线”直播上线工作,强化“一把手”上线机制,统筹资源,推动省市联动直播。加强问题跟踪,规范诉求办理,深化效能评估,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实现“政风热线”与12345热线优势互补、服务闭环。

九、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融合升级

35.充分落实公共资源交易“应进必进”。以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实施意见和交易目录为指导,加快修订完善市级目录清单,在现有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四大板块基础上,逐步拓展覆盖到适合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其它交易领域。推动实施低值耗材和检验检测试剂带量采购。严格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现场管理,强化制度规范、技术配套和安全防护,拓展进场交易证明应用范围,加快数字签章、扫码验证和在线查验等三重安全技术手段的推广应用,构建完善可靠的“立体防护”。

36.切实维护公开公平公正市场秩序。根据全省统一部署,以消除行业壁垒和地方保护、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规范服务收费等领域为重点,发起多部门参与的规范性文件综合清理,结合本地区特点规范执行省《公共资源交易制度规则清单》和《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管理办法》。加快交易系统升级改造,稳步推行保证金在线收退和担保保函应用,完善工程交易电子投标保函办理平台功能,并逐步实现跨类别、全覆盖应用。

37.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标准化智能化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建设,以交易规则、平台管理、操作流程、文件范本为重点,构建市区一体、系统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标准服务体系。加强“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系统和“e路阳光”综合监管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市本级各类交易系统的深度融合和全域推广,实现从“不见面开标”到“不见面交易”的全流程电子化和全环节不见面,真正把“一行业一系统”和“一市一平台”要求落到实处。创新优化建设工程招投标“人工智能(辅助)评标系统”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逐步向更大范围、更多类别延伸。

十、全面强化政务服务制度保障


38.不断提高政策法规的学习宣贯水平。把《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江苏省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条例》的学习贯彻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全系统的一件大事,纳入“七五”普法的重要内容,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管理实际和改革实际,分批组织内部学习培训和对外宣传普及,在提高社会知晓度和接受度的同时,切实增强全系统人员依法服务、依法管理、依法促改的决心和能力。

39.深入展开现行制度清理。全面对标两个《条例》,对本地区现行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 、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文件进行系统分类梳理,按全省统一要求进行清理核销。围绕两个《条例》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结合实际制定相关配套制度。

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明确分工、压实主体责任,从全市改革大局出发,充分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科学谋划部署,周密组织实施,强化监督问责,确保各项具体任务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到位。要积极对标两个《条例》和先进地区做法,逐一拉条挂账,分类对表实施,充分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敢试敢闯,先试先行,努力创新举措,不断积累经验,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成功做法,推动我市“放管服”改革向更高层次迈进。 


新手必读
曝光台
双创
E交易
路演中心
您是第 0 位访客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龙锦路1259-2号10-13楼 联系电话:0519-88885680
Copyright © 2019-2029 常州创业投资集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