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热点新闻
  • >
  • 详情
“城市更新”系列报道
  • 发布日期:2022-12-23  104次阅读
  • 收藏

冬日暖阳里,园区入口处的老松树巍然而立,苍劲挺拔,几栋厂房屹立经年,生机盎然的爬山虎覆满斑驳的墙。对于这里,吴秀珍熟悉又亲切,这里每一幢建筑的历史,她都如数家珍。

这是位于大运河畔大仓路65号的五星智造园,前身是国营常州合成纤维厂,是当年江苏最早生产“的确良”的工厂,它生产的“茶花”牌涤纶纤维曾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产品。

今年69岁的吴秀珍18岁高中毕业进厂,在这里工作了37年零6个月,如今又重回故地,在全新的五星智造园陪女儿一起创业,亲历了常州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一)

“进厂的日子我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1971年5月4日,和我同一批进去的工人有36个。”吴秀珍说,她从车间操作工做起,还担任过车间生产组组长、安技员等,她经历过合纤厂最辉煌的年代,也眼看着合纤厂一步步走向衰败。

20世纪60年代,棉花产量有限,全国开始定点建立涤纶纤维专业化工厂,解决老百姓穿得暖、穿得好的问题。国营常州合成纤维厂于1966年应运而生。当时,合纤厂以大运河畔原油脂化工厂的一个车间作为厂房,开始研发、生产涤纶短丝,是省内第一家小化纤投产单位,也是国内较早生产涤纶纤维的厂家之一。

1970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登载了《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发展小化纤》的文章,报道常州合纤厂自力更生建设小型化纤厂的故事。同年12月31日,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来厂拍摄小化纤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纪录片,历时3天。随后,各省市兄弟单位纷纷前来学习,江苏省乃至全国很快掀起了小化纤热。

其后的20年,合纤厂进入发展黄金期。职工从几十人猛增到500多人。“我作为高技术员工,前前后后带了360个学徒,他们变成熟练工后,都被派到设备更新的纺毛车间、纺纱车间。”吴秀珍回忆,厂里的涤纶短纤维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吨,涤纶长丝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吨。1984年,“茶花”牌涤纶纤维被评为江苏省优质产品。1991年,全省545家纺织企业中,常州合纤厂的年收入和利润分别居第4、第6位。

那段岁月也蕴藏着吴秀珍他们这些老员工们的骄傲——因为奖金高,走在工厂外的他们令人艳羡,许多人争着要来合纤厂上班。

不过,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透气也不吸汗“的确良”渐渐被更新潮、更舒服的面料替代。吴秀珍记得,1995年,顺应合资浪潮,合纤厂并入中国华源集团,2000年又成为上海华源股份全资分公司。

改制后的头几年,合纤厂的生产规模仍在不断扩大,技术创新成效显著。到2001年,全行业都开始走下坡路,但它还是市里的纳税大户。资料显示,2001年合纤厂实现利税3043.49万元,在全国化纤同行中名列前茅。

但这已是合纤厂的夕照。合成面料大行情不好,加上受总公司债务牵连等原因,合纤厂终究没能借改制挽救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同一时期,因体制机制问题,曾经因河而兴、门庭若市的“五毛厂”“国棉三厂”“梳篦厂”等一批国营企业都逐渐走向没落。

2007年,看着那么多好的设备、好的厂房没用了,吴秀珍和很多停工停产的工人一样,只有说不完的伤感。

(二)

吴秀珍怎么也没有想到,2020年,已经退休12年的自己会又回到这里,开启崭新的事业——她和女儿小华创办的电商小微企业蒸蒸日上,因为要扩容,选择了五星智造园落户。

五星智造园于2015年7月完成改造并投用,因为不忍磨灭这里的历史和记忆,钟楼区五星街道在改造过程中遵循尽可能少干预的原则,对原厂区的主要建筑都予以了保留,只对建筑外立面进行了整修提升——老旧的办公楼被刷白,老食堂的红砖墙则得以沿用,老厂房的外墙增加了红色钢架结构、灰色玻璃幕墙等一些现代材质作为装饰。

还是那个方方正正的厂区,还是那28栋建筑,还是和过去一样的格局。重返老工厂,吴秀珍的回忆全都涌了上来,“这里以前是缝纫线车间,隔壁一栋以前是POY车间(预取向丝车间,为后纺车间提供原料)。我以前办公的那栋楼现在变成了物业楼。我们现在租用的5号楼以前是FDY车间(全拉伸丝车间,用于织造仿真丝面料),里面都是当时先进的进口设备,都是用外汇买的。”

厂区还是老样子,但业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园区以招引文化传媒、影视动画、设计摄影等创意型企业为主,电子商务、互联网等科技型企业为辅,形成了文创与智慧科技相融合发展的产业特色。据统计,园区已入驻企业226家,带动就业人次2000余人。2021年园区总产值超8亿元,实现税收约2000万元。

吴秀珍每天看到在这里搞摄影、搞创意、搞建筑设计的年轻人,自己公司也是年轻人居多,觉得自己也变年轻了。和女儿一样,她既喜欢智造园里老建筑散发的气质,也喜欢年轻的人和企业的热情和干劲,厚重的工业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

蜿蜒的大运河孕育了常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这其中,工业文明尤为耀眼。吴秀珍总爱在天气晴好时沿河漫步,品味自己年轻时所见的“工业明星城市”如今的模样。

“常州把许多过去的老厂房改造成了新园区,既保留了历史的韵味,又赋予它们新的价值。”吴秀珍把常州的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比喻成“旧瓶装新酒”,别有一番风味。

勤业桥堍的常州梳篦博物馆由老常州梳篦厂改造而成,是常州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上吃的“第一只螃蟹”。2009年,常州工贸国资公司把乱针绣和留青竹刻两个常州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入已经衰落的梳篦厂,并通过整修老厂房、调整绿化,形成集生产、体验、展示、收藏、销售、游览为一体的国家级非遗“常州三宝”文创综合体,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也创成了常州第一个工业旅游示范点和旅游2A级景区。

“小试牛刀”成功后,原第五毛纺织厂的改造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基本保留各个时期工业建筑、设备以及相关档案超7万件的基础上,常州还抢救性收集了一些代表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纺织工业特征设备,将恒源畅厂旧址列入江苏省文保单位,并修缮建成五号视觉艺术中心、常州档案博览中心、设计楼、画家楼、国际青年旅社等配套设施。如今,这里的新名字“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广为人知,围绕“运河文化传承、工业遗存保护、创意文化发展”三大主题,建设集文化、艺术、设计为一体,成为常州文旅和创意产业新标识、新亮点。

一路向东,就来到了由筹建于1921年的利民纺织公司改建而成的常州大明1921创意园。园区内保存有多处常州市级文物保护建筑,按照“科学规划、修旧如旧、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对纺织车间水塔、老办公室、女工宿舍、纺织车间等工业遗存建筑提升改造,打造了服装办公中心、产品展示厅、历史文物陈列中心等。如今,这里是常州大运河畔的工业旅游打卡点,被列入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

近年来,常州遵循工业遗产“能保则保、能用则用、分区分类、保用结合”及“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少干预”的原则,按照“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的思路,推动旧城更新,复兴老工业地段,重点保护古运河工业发展历程展示长廊。

从过去的“烟囱林立、厂房如织”,到如今的“多样融合、百花齐放”,吴秀珍和女儿小华都觉得,常州工业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生动且有效的。在常州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像合纤厂这样的老厂没有被时代的洪流淘汰,而是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这让她们非常亲切和欣慰。

(来源 常州日报)

新手必读
曝光台
双创
E交易
路演中心
您是第 0 位访客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龙锦路1259-2号10-13楼 联系电话:0519-88885680
Copyright © 2019-2029 常州创业投资集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