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热点新闻
  • >
  • 详情
今后五年 奋力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列
  • 发布日期:2021-09-24  150次阅读
  • 收藏

美好发展蓝图,必须靠奋斗来实现。陈金虎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紧紧抓住这关键五年,以“立大志、吃大苦、创大业”的决心毅力,奋力走出一条彰显常州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

以交通建设为先行,打造能级更高、支撑更强的现代化常州

要充分发挥交通的基础先导作用,全力推进长三角交通中轴建设,着力提升综合交通体系覆盖广度、通达深度和连接速度,打造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增强要素集聚“向心力”、扩大协同发展“朋友圈”,畅通现代化常州的“主动脉”。

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层次、互联互通交通网,五年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实现3小时通达全国重要城市、2小时通行全省、1小时畅行都市圈。共同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建成南沿江城际铁路、常泰铁路,尽早开工建设镇宣铁路、盐宜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及西延线、轨道交通5号线6号线,形成“三纵四横”的高铁网和“三主五辅”铁路客运枢纽,实现各辖市区均通达高铁。全力打造“高速中环”,建成苏锡常南部高速、溧宁高速,开工建设宁常高速、丹金高速、靖澄常宜高速等,加快形成“三环19射”高速公路网。延伸拓展快速路网,完成机场路全线快速化改造、青洋快速路二期、常金快速新通道,开工建设312国道常州东段、龙江高架北延等项目,实现与周边县市快速直联。2024年建成常泰长江大桥,打通南北向交通纵轴。加快推进常州综合港务区建设,开工建设德胜河三级航道整治项目,构建通江达海的高等级航道网。实施常州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干线机场,不断提升机场枢纽能级。

要高标准建设现代物流中心。优化物流网络,依托大交通布局“1核心3枢纽8中心”,建设奔牛铁路物流基地,打造常州南站、武南、苏浙皖物流枢纽,加强与上海港通关一体化,推广海铁联运、铁水联运、水水中转。发展物流新业态,构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壮大高铁货运、冷链物流和全货机物流,建立与制造业发展相匹配的综合物流体系,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引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加快物流企业整合,推动凌家塘等专业市场转型,建成京东物流中心等项目,打造3家平台型领军企业。到2025年,基本形成高能级的物流枢纽网络,物流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物流降本成效进一步凸显,成为枢纽引领、通道支撑、衔接高效、辐射带动的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

要做大做强枢纽经济。做强骨干节点,加快建设空港、水港、陆港等有形枢纽,做强高铁枢纽,提升常州站、常州北站、常州西站(金坛站)等站城一体发展水平。常州南站将是常泰铁路、苏锡常城际、地铁5号线和未来多条轨道交通的换乘交会点,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江南特色,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打造成为长三角中轴枢纽的“第一门户”和城市“中央车站”。要布局重点园区,培育若干TOD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打造要素集聚全、流通效率高、业态模式新、聚合能力强的枢纽经济增长极。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建设创新引领、人才汇聚的现代化常州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谋划实施一批最具比较优势、最能带动全局的重大创新举措,加快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让创新创造成为龙城大地上的滚滚热潮。

要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度融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太湖湾科创带发展,勇当长三角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壮大科教城创新之核,建好东部“科创走廊”,打造融入全国全球创新网络的前沿窗口。高标准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在数字化制造技术、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高端新材料上,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向着国家战略性科技创新基地奋力迈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发展,在智能装备、动力电池、石墨烯、碳纤维等领域打造一批高端平台,累计建成省级以上重大科技创新平台120家以上,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提升在常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车间。积极推动长三角科创平台共建共用共享,落实攻关任务“揭榜挂帅”“赛马”机制,协同突破“卡脖子”难题,创造更多“撒手锏”绝技,形成更多“行业领先”和“不可替代”,不断提升产业创新策源能力。

要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举、壮大规模与提高创新能力并重,到2025年全市高企突破8000家。大力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上市后备企业“双百行动”,强化企业上市梯队建设,上市企业累计超150家。做强龙头企业,开展全产业链垂直整合,培育壮大一批贡献份额大、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百亿元以上工业企业(集团)累计突破30家。实施“专精特新”培育工程,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研发能力,打造一批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单项冠军”,到2025年“专精特新”示范企业达300家以上,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倍增。

要汇聚海内外创新人才。舍得下本钱,放得开手脚,迭代更新重磅人才政策,集成提供创新创业、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等特色服务,引育“高精尖缺”人才。更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抢抓海外人才加速回归“窗口期”,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升级版,五年引进顶尖人才(团队)50个、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2000名。更高水平培育“龙城工匠”,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擦亮“职教名城”金字招牌,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更实举措引进青年人才,抢抓人才加速向长三角集聚机遇,办好“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加快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建成人才公寓10万套以上、创客空间100万平方米以上,建设一批科创综合体和科创社区,打造年轻人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五年引进各类人才50万人以上。高校是人才的“蓄水池”,要深化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加快建设河海大学新校区、南航天目湖校区二期、江苏理工学院新校区、常州医学院和常州工学院二期,不断提高在常高校毕业生留常率。

要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创新的力量,源于优良的生态。要完善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设立400亿元政府科创资金,带动各类社会资本形成2000亿元创新投入。加快打造“龙城金谷”,五年集聚1000家资本机构、投资100家上市公司,为科技创新注入金融活水。完善全链条的公共服务体系,在研发服务、检测认证、成果转化等环节建设更多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壮大科技服务业。完善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充分发挥常州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功能,高标准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到2025年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件。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减负松绑”政策,健全股权激励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科学研究上。着力培育创新文化,大力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以产业强市为支撑,打造结构优化、产业高端的现代化常州

坚持制造立市、产业强市、质量兴市,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产业迭代升级,增强全产业链把控力和竞争力,打造长三角产业中轴,加快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

要在聚力高端化发展中增创新优势。打造“产业地标”,着力壮大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精心培育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人才资源等现代服务业,培育2-3个产值超三千亿元的地标产业,支撑工业规模总量早日突破两万亿元。展现“产业高度”,积极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谋划实施一批强链补链项目,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五年新招引总投资100亿元或10亿美元的产业项目20个,力争总投资超百亿美元项目实现零的突破。提升“常州质量”,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品牌兴市和标准化战略,支持更多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推动老字号焕新,培育新国货品牌,增强“常州造”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要在应对全球化变局中开创新局面。常州制造是利用全球资源、服务全球市场的全球化制造,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要充分发挥开发区主力军、主阵地作用,加快园区提档升级、争先进位,力争新增2家以上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别超90%、75%和60%。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办好江苏—德国合作交流大会,持续提升中以、中德、中日韩、苏澳等合作园区承载力。要更高水平引进外资,不断优化驻点招商、资本招商、基金招商、以商引商机制,强化招商队伍建设,放大科技经贸洽谈会等展会作用,五年实际使用外资超150亿美元,制造业利用外资比重显著提升。要促进外贸转型,重点推进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等平台载体建设,融入“双循环”。要加快企业“走出去”,支持龙头企业境外投资、跨国并购,培育具有整合全球资源能力的本土跨国公司。

要在引领数字化变革中激发新动能。建强数字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5G网络,加快智慧电网、智慧管网、智能充电桩、光伏微电站等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石。加快产业数字化,推广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两张网”,深化数字技术在研发创新、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服务中的应用,加快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生产,为传统企业转型插上腾飞的翅膀,五年新增上云企业1万家。加快数字产业化,持续办好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博览会,积极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产业,推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常州中心、长三角产业互联网应用中心等建设,推动数据变为战略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拓展数字经济应用空间,加快出台推进生活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围绕人民群众最迫切需求、最急难问题、最高频事项,加快建设数字化医院、学校、养老、酒店等场景,着力打造需求精准响应、服务均衡惠及的数字生活新图景,让常州加快进入数字时代。

要在深化市场化改革中释放新活力。常州民资活跃,民企众多,民营经济发达,要给民营企业以更大的施展空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给民营企业以更稳定的预期,在强化精准服务中给民营企业以更强的获得感。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擦亮“畅通办”品牌,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更大力度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费用,更高标准实现“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奋力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当好“店小二”“急郎中”,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持续解决企业的难点痛点堵点,提高政策含金量、精准度、知晓率、直达性。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加强“创二代”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开拓精神、前瞻眼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打造更多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五年新增市场主体70万户、企业法人20万户。规划建设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强化内聚外引,鼓励本地民企把总部建在常州,吸引长三角乃至全国知名民营企业总部落户常州,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高地。

以绿色生态为底色,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活低碳化、能源绿色化,持续放大“一江一河四湖五山”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要推动绿色发展。聚焦“高端产能、绿色产业”持续做加法,聚焦“低效供给、低端产能”坚定做减法,深入开展“危污乱散低”出清提升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持续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制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深化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强化减污降碳源头治理,支持绿建区打造长三角建筑科技创新中心。要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深化跨省市排污权、用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合作,支持溧阳打造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和“生态银行”,让破坏损害生态付出相应代价、保护修复生态获得合理回报。

要攻坚污染防治。始终把保护与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定不移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深入开展“停转拆绿提”五大行动,努力把“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发展绣带”,争创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试点。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推动污水处理全面接管、全面治理、全面达标,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织密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行为,集中力量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千方百计为子孙后代留下生态空间、留下宝贵资源。

要建好生态绿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通江达湖、山水环绕的绿色空间,创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深入开展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和国土绿化行动,着力建设沿长江、沿运河、环太湖等干线绿廊,推进滆湖、长荡湖综合治理,深化“两湖”地区绿色创新试验,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国家森林公园与国家湿地公园。大力建设口袋公园,支持各地组团打造美丽风景线,让更多市民出门见园、开窗见绿,畅享“绿色福利”。打造零碳城市,弘扬绿色文化,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推动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消费,让低碳生活成为社会新风尚。

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建设文化繁荣、旅游兴旺的现代化常州

常州文化厚重丰盈、旅游时尚活力,两者叠加,就有了“诗和远方”的神韵。要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建设长三角文旅中轴、休闲度假中心,让常州成为近悦远来的文化会客厅和旅游首选地。

要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让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工商文化交相辉映,让25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为城市现代化提供滋养。要做靓运河文化,打造“运河十景”,串起青果巷、南市河、篦箕巷等文化遗存,扩大“常走大运”品牌影响力,主动融入“大运河世界遗产经典游”,打造物阜民丰、流光溢彩、活力四射的文化长廊、旅游长廊。深入推进城市记忆工程,梳理挖掘文脉资源,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打造江南古典园林群落,完成盛宣怀故居修缮,保护传承好金坛刻纸、乱针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焦溪古镇联合申遗,建设三星村遗址保护公园,积极谋划大观楼、止园等历史经典建筑复建,努力让典籍中的常州、文物中的常州、遗迹中的常州,在穿越时空、融通古今中活态呈现、焕发新生,“归来”更具魅力。

要打造休闲度假中心。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加大旅游重点项目投入,实施恐龙园东进战略,加快曹山未来城、中沙文旅中心月亮船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5%。加快休闲度假旅游带建设,推动茅山、太湖湾、天目湖等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全面优化提升“乐园之都”“闲逸山水”“美丽乡村”“食美常州”核心文旅IP,打造“不得不去”的特色景点、“不得不买”的文创产品、“不得不住”的网红民宿,拉长旅游消费链、价值链。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打造经典红色之旅,引导人们走进常州三杰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追寻初心之路、感悟理想之光,让常州旅游既有乡愁记忆,更有家国情怀。打造一批业态融合、设施现代、管理规范的特色商业街区,让“老常州市中心”成为人人向往的文旅消费目的地。发挥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推进乡村旅游特色村、风情小镇建设,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为诗意栖居、浪漫生活的都市后花园。

要讲好城市精彩故事。全面提升文化传播力,更好展现传统与现代交融、本土与外来对话、文明与活力并蓄的现代化都市形象。要以“常州元素”为核心,构筑城市战略品牌,持续打响“常州,教我如何不想她”城市标识,让常州魅力精彩绽放。要以“常州故事”为主题,聚焦主旋律,遵循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原创精品,艺术精品生产保持全省领先。要以“常州主场”为载体,举办国际赛事、会展、论坛等重大活动,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国际化的文化交流体系,让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常州、留在常州、爱上常州。

以保障改善民生为追求,打造共同富裕、文明向善的现代化常州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着力探索生活富裕富足、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精神自信自强的共同富裕常州路径。

要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统筹“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持续缩小收入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放大民营经济造富效应,开展“万企联万村、共走富裕路”行动,优化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体系,完善创新创业创富机制,努力让全市人民的“钱袋子”更鼓、“家底子”更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以上。探索收入分配新机制,加快“调高”“扩中”“提低”,减轻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压力和焦虑,拓展产业工人职业发展机会、提升技能本领,推动更多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迈入中等收入群体,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群体结构。高度关注“平均数”以下,加强“扶志”“扶智”,强化“造血”“换血”,全面提升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

要优化共同富裕服务供给。促进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不断增加“隐性财富”。打造“常有善育”名片,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多渠道降低生育、教育、养育成本,大力发展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全力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打造“常有优学”名片,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新建改扩建学校150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3.1万个,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着力解决择校热和学区房问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打造“常有健康”名片,实施“健康常州”行动,优化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建成常州市医学中心、市二院天宁院区、市中医院钟楼院区等重点项目,新增三甲医院4家,推进体育公园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打造“常有颐养”名片,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比例达80%,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实现基本养老触手可及、优质养老全面推进、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打造“常有安居”名片,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保持合理地价房价,增加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扩大公积金覆盖面和受益面,有效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低收入困难群众等群体住房问题。打造“常有众扶”名片,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抚恤优待等标准,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大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要强化共同富裕文明支撑。坚持“口袋富”与“脑袋富”同向同步,让常州处处呈现文明风景。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提升“道德讲堂”品牌,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宣传教育,让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秋白书苑”等公共文化空间,精心打造“中吴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惠民品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扬“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常州精神,推动人人起而行之,不断增强敢跟顶级水平对话的志气、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气、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朝气,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共同富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形成推动共同富裕更强劲、更深层、更持久的澎湃动力。

以城乡融合为突破,建设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现代化常州

统筹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规划布局、产业体系、基础设施、要素配置等全面融合,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都市里的村庄”和“田野里的都市”,加快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要拓展城市未来空间。坚持规划有高度、建设有力度、管理有温度,处理好建设和留白的关系,统筹推进老城厢复兴、高铁新城建设、“两湖”创新区发展,建设一座让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老城厢是常州千年文脉所系之地,是老百姓情感承载之地。要以珍爱之心、尊崇之情善待历史遗存,加强对历史建筑、风貌街区、工业遗存、名人旧居的保护利用,探索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让老城厢唤醒记忆、绽放新颜。要高标准推进高铁新城建设,加快建设星耀城、国际人才广场、领航大厦、文体中心等重点项目,打造跨江融合桥头堡。“两湖”创新区承载着常州的未来和希望。要坚持“科产城人”融合,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起点规划,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举全市之力专班推进,打造生态之城、秀美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五年成势、十年成形、十五年成城;高质量推进环滆湖一体化建设,精雕细琢每一个街区、每一栋建筑,打造极具冲击力、标识度的滨湖天际线,让“长三角最美湖湾城”经得住远眺、耐得住细看;推动环长荡湖特色化发展,加快常金同城化,打造“未来科创城”;引育高端化产业、高能级平台、高层次人才,配置国际社区、国际教育、国际医院等资源,提升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努力营造与上海、杭州、深圳“无差别”的宜居宜业生态环境,让青年才俊在这里造就和遇见更加美好的未来。要精心设计打造一批体现高颜值、充满时尚感、洋溢文化味的“城市家具”,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滨水可游憩;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提升、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破解停车难、交通拥堵等“城市病”。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牢把握“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常州样板。更高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智慧农业、高效设施农业。着力推进种业强市建设,稳定粮食和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供给,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积极拓展农业公园、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上中下游一体、产供销加互促。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积极探索、有序推进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推动全市规划发展村庄全部建成美丽宜居乡村,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全域美”,展现“新鱼米之乡”的时代风貌。要注重高素质农民队伍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育计划,培养更多“农创客”“田秀才”“土专家”。

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溧阳、金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释放“人”的活力、激活“地”的潜力、激发“产”的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畅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创新吸引人才返乡下乡留乡激励机制,探索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企业股改上市,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源源不断流向乡村。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提升乡村公路、电力、天然气、供水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数字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深化农村领域集成改革,巩固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为保障,打造祥和美好、安全稳定的现代化常州

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增强安全发展能力,做到防风险与促发展同部署同落实,打造市域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常州样板,创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要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以公共安全体系“1+29”规划为行动指南,围绕“六横六纵六保障”,构建全面安全、系统安全、长效安全“三位一体”的公共安全体系。突出抓好安全生产,强化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排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三年大灶”,全面压实“五个责任”,坚决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加快完善城市水网,保障防洪安全。着力强化公共卫生安全,实施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行动,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食品、药品、疫苗等安全工作,织紧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高水平平安常州,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深化信访积案化解,严密防控各类矛盾风险。加快建设风险防控体系,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加强源头控安、除患保安、执法护安、科技兴安,打造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安全发展城市。

要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突破口,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借鉴上海“一网统管”城市运营中心经验,大力实施“一心两智”工程,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实战化运行,建设“城市智慧脑”智能分析系统,开发“网格智能针”基层应用平台,嵌入集成智慧城管、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应急指挥、社区治理等功能,建成“城市大脑”,形成统一的城市运行视图和协同运行体系,加快实现社会信息全汇聚、城市运营全监管、隐患风险全掌控。

要夯实社区治理基础。做好赋权增能的加法,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充实到社区,让离群众最近、感知最灵敏的基层有人有物有保障。做好减负减压的减法,严格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尽最大努力减重复劳动、减不必要形式、减隐性负担。做好社区服务的乘法,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推行“一门受理、一站服务、全科社工”服务模式,积极构建“政社协同、功能齐全、运行规范、服务专业”的社区服务网络。做好革除弊端的除法,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克服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倾向。要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突出选优配强“带头人”,完善激励评价机制,不断提高薪酬待遇,让社区工作者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让社区成为优秀人才发展的优质平台。

(来源 常州日报)

新手必读
曝光台
双创
E交易
路演中心
您是第 0 位访客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龙锦路1259-2号10-13楼 联系电话:0519-88885680
Copyright © 2019-2029 常州创业投资集团版权所有